雨水流經天然河流及引水道匯集至水塘儲存,整個收集雨水範圍稱為「集水區」。
集水區指 — 雨水或其他來源的水匯集其中的任何地面,或用以匯集雨水或其他來源的水的任何地面,並由該地面或擬由該地面汲水作供水用途者;及根據第 23條在地圖上繪製為集水區的任何地面。
現時,香港集水區面積約30,000公頃,約佔全港三分一土地面積。大部分集水區與郊野公園重疊,同時受《水務設施條例》及《郊野公園條例》規管,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均獲良好保護。香港現有17個水塘,除了下城門水塘,其餘水塘的集水區範圍均與郊野公園範圍重疊。
香港現時本地雨水收集約佔總用水需求的二至三成,比例雖少,但對整體社會用水供應,仍具相當重要性。
為了保護水資源不受發展及污染影響,絕大部分集水區均劃為郊野公園。受法例規管加上良好管理,形成了多元化生境,包括河溪、風水林、次生林、草原,以及棄耕地。
各式各樣生境同時孕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可找到多種植物、鳥類、蝴蝶、蜻蜓、兩棲及爬行類。
集水區內物種繁多,生態豐饒,可說是香港的自然寶庫。
「生態系統服務」一詞在1970年代開始出現,泛指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取的利益,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得益。
將集水區範圍劃為郊野公園,可有效保護相關範圍的水資源,不會因發展而受污染及其他人為干擾,環境與生態同時亦獲良好保護。另一方面,水質與水量亦受惠於良好的生態。至於人們,則可欣賞美麗的水塘及郊野公園環境,並於其中享用康樂設施,如郊遊徑、露營地點等。
呼吸清新空氣;置身清幽恬靜的環境;享用潔淨而安全的食水;獲取充足且穩定的水量,以及進行各種康樂活動等等,這些都可以歸納為「生態系統服務」。
集水區收集雨水,維持和保存穩定的水量,供給人們食水。此外,收集的儲水亦可作灌溉用水,供給人們食物及帶來經濟收益。
集水區範圍四周都有植被覆蓋,植物的根部會吸收水中的化學物質,具淨化功效,有助調節水質。植被覆蓋地面,能夠減少水分蒸發,有助穩定水量。與此同時,不同種類的植物構成了複雜的表面,能夠調節水的流動,每遇暴雨,即能緩和洪水水勢,減輕流水沖刷泥土,以及攜帶沉積物的能力,減少水土流失,紓緩土壤侵蝕及水塘淤塞情況。
另一方面,河溪中有大量無脊椎生物,捕食過程中會吸收水中的營養素和污染物,有效調節水質,令水變得更潔淨。
下雨時,雨水從大氣層降到陸地,或匯聚成河,或從泥土滲透至底層形成地下水。然後,河水或地下水經蒸發又再次回到大氣層,支持著整個水循環系統。
另一方面,水流經大地,石頭表面被沖刷,形成侵蝕作用,支持著土壤的形成,而土壤亦支持植物生長,支持著整個生態系統。
集水區環境優美,是人們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,例如設有行山徑、越野單車徑、露營地點、郊野公園遊客中心、水上活動中心等。加上在此範圍內生物繁多,生態豐饒,是科研學習的理想地點。
集水區內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,同時為人們提供旅遊、康樂、體育、教學等多項文化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