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工 | 1923年 |
竣工 | 1939年 |
所屬地區 | 荃灣區 |
集水區總面積 | 約2,480公頃 |
河谷 | 城門谷 |
別名 | 銀禧水塘 |
大壩 | 主壩、菠蘿壩、副壩 |
集水量 | 每年約3千萬立方米 |
儲水量 | 約1.3千萬立方米 |
儲水量排名 | 第五名 |
耗資 | 約950萬元 |
城門水塘以環境優美及交通方便見稱,是本地遠足及旅遊熱點之一。城門水塘的興建計劃始於1923年,工程先後分三期完成,至1939年正式完工。城門水塘及位處其下游的下城門水塘,更是首個將九龍區存水輸送往港島區的水塘。
動工 | 大潭上水塘 – 1883年 大潭副水塘 – 1904年 大潭中水塘 – 1904年 大潭篤水塘 – 1912年 |
竣工 | 大潭上水塘 – 1888年 大潭副水塘 – 1904年 大潭中水塘 – 1907年 大潭篤水塘 – 1917年 |
所屬地區 | 港島南區 |
集水區總面積 | 約1,640公頃 |
河谷 | 大潭谷 |
大壩 | 大潭上水塘水壩、大潭副水塘水壩、大潭中水塘水壩、大潭篤水塘水壩 |
集水量 | 每年約5.1百萬立方米 |
儲水量 | 約8.7百萬立方米 大潭上水塘 – 1.49百萬立方米 大潭副水塘 – 0.08百萬立方米 大潭中水塘 – 0.69百萬立方米 大潭篤水塘 – 6.05百萬立方米 |
儲水量排名 | 大潭上水塘 – 第九名 大潭副水塘 – 第十七名 大潭中水塘 – 第十二名 大潭篤水塘 – 第六名 |
大潭水塘群建成經已超過一個世紀,當中的21座水務建築列為法定古積,極具建築特色及歷史意義。亦由於古蹟處處,其古樸建築風光吸引大量遊人到訪。
大潭水塘群興建工程始於1883年,分四期進行,興建過程中曾遇資金短缺,但最終於1917年順利完成。建成後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,當時集水區的天然樹林曾被大量燒毀及砍伐,現時所見大部分林木屬次生林。
大潭水塘群是罕有的「四塘一體」設計,當上游水塘滿瀉,便由下游水塘接收溢出的貯水,以增加貯水量,滿足港島食水需求。
動工 | 1961年 |
竣工 | 1968年 |
所屬地區 | 大埔區 |
集水區總面積 | 約3,220公頃 |
海灣 | 船灣 |
大壩 | 主壩、副壩(三座)、溢洪壩 |
集水量 | 每年約75百萬立方米 |
儲水量 | 約2億3千萬立方米 |
儲水量排名 | 第二名 |
耗資 | 4.07億港元 |
船灣原本是一個半月形的海灣,對出有多個細小島嶼。在水塘建成前,曾是養珠及捕魚作業之地。
船灣淡水湖工程利用堤壩,將海灣與附近海島相連,形成一個大型儲水水塘,是全世界首個由海灣改建而成的大型水塘。
船灣淡水湖除了儲存從集水區收集所得的雨水,亦會暫存東江水。船灣淡水湖與萬宜水庫分別是本地儲水量第二及第一的水塘,兩者同時是策略性儲備水塘,一旦發生不可預視的供水危機,兩個水塘的儲水量足以應付全港四至六個月的食水需求。